或許,很多人印象當中,在世界舞台俄羅斯從來都沒有離開過-
那是因為百足之蟲死而不僵,其實,從1991年蘇聯解體後,俄羅斯離開世界的主要舞台,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。
2013年9月5日,俄羅斯.聖彼得堡,G20峰會。
聖彼得堡在1914~1924年時稱為彼得格勒,1924~1991年稱為列寧格勒。
城市是在十八世紀初,大約1703年時,由沙皇彼得一世所建造,1991年蘇聯解體後,恢復舊名聖彼得堡。
它原是波羅地海.芬蘭灣.涅瓦河出海口前的一片沼澤地,在尚未進入十八世紀時還屬於瑞典王國,瑞典話叫做英格爾曼蘭(Ingermanland),彼得大帝發動北方戰爭,從瑞典奪得英格爾曼蘭後,在這裡修建城市,一直到1918年的俄國大革命前,聖彼得堡都是俄羅斯帝國首都,換句話說,聖彼得堡代表的是俄羅斯歷史上最輝煌的一頁。
筆者曾經在2003年到訪,當時俄羅斯還在經濟衰敗的劇痛中掙扎-
蘇聯解體後,俄羅斯繼承了原先社會主義的經濟體系,在當時總統葉爾辛(Boris Yestsin 1931-2007)的大力改革過程,因急遽自由化造成社會動盪不安與分配不公,計劃性經濟突然被拋棄,導致社會秩序一片紛亂,國家財產和企業被極少數的幾個人大量鯨吞,寡頭崛起,廣大的民眾卻哀鴻遍野;最慘的是,失敗的經濟改革讓貨幣體系幾乎在短期內瓦解,盧布劇烈貶值,人民的存款幾乎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。
不說別的,就以聖彼得堡的夏宮(Peterhof Palace)為例,我在2003年造訪時,從夏宮的廁所出來,感覺上,好像還帶著一個臭氣熏天的廁所走。
後來在離開往蒙古的俄羅斯航空機上,甚至在感覺裡頭可以聽到飛機與飛機上的座椅叮叮咚咚作響,一起飛了起來,。
G20峰會,最初是由G8的財長在1999年於美國.華府所提出的,目的是為防止類似1997亞洲金融風暴的重演,讓有關國家就經濟與貨幣政策相互對話,以利國際金融體系更趨於穩定。
G20是從2008年起變成領袖峰會,隨著架構日漸成熟,在2009年開始,取代G8成為全球經濟合作的主要論壇。
2013年9月5日至6日,G20的第八次峰會;也是俄羅斯第一次主辦的G20峰會,會中除了俄羅斯挑戰美國的單極領導外,嚴格說來,這是歷來G20峰會中較不和諧的一次
因為世界文明的進展,除了軍事、經濟與規範外,進步的原動力,主要在於領導人之間的協調合作以及對話與溝通。
但是峰會開始,俄羅斯總統辦公室發言人引述普丁私下評論英國,說是「已過氣的小島國家」,就讓英國非常的不爽-畢竟不論實情為何,說那種尖酸刻薄的話不是泱泱大國應有的風範-那不但無益而且有害;其後,隨著俄羅斯總統普丁痛責美國說謊,在晚宴中,就敍利亞局勢每位領袖各十分鐘,總計長達三、四個小時的各說各話,對世界秩序或者是敍利亞目前悲慘局面的改善,也幾乎沒有任何助益。
雖然G20峰會讓與會領袖簽署聖彼得堡行動計劃,各國同意以刺激成長來創造就業,並同時打擊犯罪以及藏匿企業獲利的避稅天堂,經由納稅人的資訊分享協議,迫使企業所得在獲利來源國繳稅。
但那畢竟是財長的職責,而非領袖的高度。
2013年9月5日,晚上,夏宮(Peterhof Palace)到處是身穿俄羅斯帝國時期宮廷華服的人員、奢華的晚宴,以及令人為之目眩的煙火秀…,美得讓人分不清那是人間還是天堂,真實或者虛幻。
更分不清,原來與會領袖正在討論的是敍利亞的悲慘世界…。
2013年9月5日~6日,G20峰會,以後在歷史的記憶中,或許人們比較鮮明的印象會是:
才剛在衰敗中站起來不久的俄羅斯,已經重新回到世界的主要舞台!
【2013-09-09 聯合新聞網】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 Five Filters recommend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