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馬獎最新誕生的「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」葉如芬,是國內資深電影製片,從成本小到千萬以下的紀錄片,到大至七千萬美元的跨國製作,她都運籌帷幄。
金馬五十在熱鬧喧囂中落幕,今年「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」,頒給了葉如芬。與她並肩提名的,有超過三十年經驗、侯孝賢指定剪輯師廖慶松,以及從臨演幹到奪下台北電影節最佳男配角的蔡明修,她是從影年資最小的一位,「僅有」二十年。得獎理由是:「少數從本土小成本到跨國製片兼具的中生代電影人。」
她今年監製的三部電影,以台灣固有辦桌文化為題材的《總舖師》,七千萬成本創下超過三億元票房紀錄,投資報酬率三○○%以上;鍾孟宏導演的《失魂》,票房雖不理想,卻得獎連連,一連奪下今年台北電影節最佳影片,及金馬獎最佳音效;而她也將預算僅三百六十萬元的《台北工廠》推上今年坎城影展「導演雙週」開幕片,還獲得熱烈回響。
這些電影,類型、成本、風格皆不同,但在需要「看頭看尾」的製片位置,都找上業內人稱「一姐」的葉如芬。她也曾是製作成本達七千萬美元(約合新台幣二十一億元)《赤壁》的監製統籌。
從小成本到大製作,都找上她,葉如芬憑的是什麼?
從影20年,磨出市場嗅覺
她監製31部電影,均獲佳績
她並非台灣電影投資報酬率最高的製片,但監製三十一部電影,票房要不破億,就一定是影展常勝軍,精準的市場嗅覺是她從影二十年的武器。「我覺得她是台灣年輕一代製片(中生代了)中,最能夠掌握市場趨勢的人,」這是《赤壁》製片張家振對葉如芬的評語。
「好萊塢電影工業成功,製片從前頭創意發想,到後端規畫和執行都參與是關鍵,」法國名導盧貝松《Lucy》台灣製片統籌李耀華,點出「製片制」在電影工業中扮演的關鍵。製片需要的是市場敏銳度,還要有落實執行的理性,更何況,每一次合作劇組不同,每一部電影的開拍,就像重新打掉、再重組的堆積木比賽。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