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奇美博物館收藏的清代正藍旗甲冑,經過三年的修復,修補8592處。 台南應用科大/提供 |
奇美博物館收藏清代八旗中「正藍旗」甲冑十多年,這件甲冑曾流落歐洲大陸,有多處外觀破損,在國科會經費支持下,台南應用科大全球刺繡研究發展中心進行為期三年的修復工程,近期終於完工。
修復過程中首創「雙面縫補技法」,總計修復磨損、破洞、脫線、髒汙共8592處,並製成修復史上第一本織繡修復工具書,修復過程連法國、義大利都派員專程來台觀摩。
全球刺繡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美筠表示,修復戰甲的過程中,模仿200年前的縫補技法最困難,首先利用200倍顯微鏡分析布紋、材質,並繪製刺繡針法的路徑走勢圖,才能進行縫補工作。
修復人員還特地跑到南京製作複製布料,花了近百萬元,才能將原本戰甲破損之處補齊。總計共修補這件甲冑磨損4269處、破洞1096處、脫線1380、髒汙1847處,總共8592處。
由於這是台灣首次比較有系統的進行戰甲分析與修補,修補過程中,詳細整理了所有技法紀錄,包含:吸塵清理、清潔、材料染色、老化與縫補等,製作成織繡修復史上第一本工具書。張美筠強調,過去的研究顯示,中國古代鎧甲保存狀況不佳,透過這次嘗試性的修補,可以加快其他甲冑的修復工作。
特別的是,經由200倍數顯微鏡以平方公分面積為單位進行檢視時,發現盔甲頭頂上竟然有「AF」英文字,經過兩年考據,一度以為是當時傳教士的名字縮寫,後來經過北京專家協助,確認是這件清代甲冑流落英國倫敦時被收藏家刻上去的痕跡。
修復甲冑過程中,還整理出200年前的枯葉、灰塵、羽毛與蟬殼等古董,未來還可以再分析這些新文物,確認甲冑的年份。張美筠表示,這算是修復甲冑的意外發現,修復完成的清代甲冑,已在8月移交給奇美博物館。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